移通资讯

【教研活动】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记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写作教研室系列学术讲座《行走、历史与文化散文》

2021-05-08

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写作教研室是针对当下市场化、类型化写作的划分新建立的写作教研室,汇集了从事类型化、市场化写作的作家岗教师及研究型教师10余位。为了促进交流,扩大视野,市场化写作教研室自本学期开展了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各位在写作、教研领域中有所建树的教师们分享各自的写作经验和学术研究。本期的学术交流讲座为作家岗毕然老师的关于主题为《行走、历史与文化散文》的讲座。

毕然老师近十余年重走陆上、草原丝绸之路,已深度游走15万多公里,足迹达地中海沿岸、非洲大陆及贝尔加湖地区。她认为“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了行走、历史与文化散文。那么,是什么使一个作家开始行走,关注、探寻历史深处,开启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完成作品?文化散文究竟该怎么写?毕然老师从三部分做了阐述。

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丝绸之路的召唤来自于日本音乐家喜多郎的《丝绸之路》和一位出版社资深编辑、文学博士的点拨,使得毕然老师将研究探寻的目光停留在丝绸之路,她从历史典籍中寻找历史、文化的密码,探寻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2000多年前,世界的奢侈品在中国,中国的丝绸让罗马人痴迷,为争夺丝绸引发了多场战争。丝绸通过战争传入西方当时最强盛的罗马帝国,罗马国君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中国的丝绸。有一次,他在罗马剧场看戏的时候,穿了一件中国丝绸的衣服,让众人惊呼,那光亮柔滑的丝绸衬得人格外有气场,被称为“风华绝代”,引发了贵族、国人竞相购买的风潮。“不给你买丝绸的男人一定不爱你”,此话成了罗马社会的流行说法。当时一磅中国高级丝绸料子(约10尺)=12两黄金,可谓价比黄金。在这种全民狂热爱丝绸的状态下,竟使得国库亏空,罗马议会不得不干预国人穿丝绸的行径。

处于亚历山大港的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任女法老,曾经迷倒过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征服过罗马大将军安东尼。她最喜爱的即是丝薄光柔的中国丝绸,所以埃及亚历山大城一度成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欧洲帝国、埃及及两河流域的贵族对于丝绸的喜好促使丝绸之路的通衢延伸,波斯、大食、印度等地的商人作为丝绸转手供应商,供应罗马市场巨大的需求。

欲望的驱使让源源不断的丝绸订单涌入汉政府,不辞辛苦的织女日夜不停的缫丝纺线,汉代的丝绸生产形成官营手工业、城镇私营手工作坊和乡村家庭副业三种形式并存的生产结构,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成了中国蚕桑丝织生产的主要形式,丝绸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国力增强,以至于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断了。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首次将这样一条贯通东西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从玄奘到马可·波罗——东西文化视野碰撞

从以下三则材料可以感受西域人文地理环境是什么样?

材料一: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单于还把大月氏国王的头盖骨制成“饮器”。

——《汉书·西域记》

材料二:“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 法显《佛国记》

材料三:行人夜中骑行渡沙漠时,设有一人或因寝息,或因他故落后,迨至重行,觅其同伴时,则闻鬼语,类其同伴之声。有时鬼呼其夕机次失其道。由是丧命者为数已多。

——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这三则材料虽然体现了西域荒凉、广阔、 危险、神秘的场景,但是在这条连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道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在这条绵延千里的路上,有诸多行者留下的历史的印记。唐代僧侣玄奘西行取经17载,往返十九年,行旅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编辑而成,写下开创长篇游记之先河的《大唐西域记》,记述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辗转来到梦想中的东方,并在中国元朝的京城生活过,他将自己的传奇经历在狱中讲授给一位作家,于是就有了这部《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传奇的东方之旅为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视野,并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并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这些在丝绸之路上历经磨难却坚持不殆的行者,从东西方不同的方向、怀着梦想和信念而来。玄奘与马可·波罗虽是不同时空的行者,却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成为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精神象征。

 

文化历史散文如何创作

散文究竟该怎么写才能突破范式局限,做到标新立异?如何书写有质地的文化散文?先要理解文化散文的内涵。

文化散文以文化名人、历史掌故、有文化内涵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物为题材进行创作,在写作过程中有独到、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文化散文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的思考。 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写历史,一定要透露现实意蕴,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这种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也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

梳理文化历史散文的概念、内涵及个人理解,从行走、历史的角度讲解了投入生活、注重现场的实际技法,从现场采访、提纲、沟通、记录、写稿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写出独特文化散文的全过程。

讲座结束后,教研室的老师们针对讲座的主题与毕然老师做了交流互动。王恒绩老师认为此讲座信息量、知识点、内容方面详实,收获颇丰。张林老师认为毕然老师基本功扎实,讲解精彩;郭明老师说自己虽然是记者出身,但看到毕然老师由扎实行走、详实履历、学养背景及深厚积淀的讲座,感觉很受益。

后期市场化写作教研室将会继续举办不同特色的学术讲座。

 

 

 

(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写作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