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师生论生死、尊严,共谈主题中的学问——记别具特色的2020作家班类型小说工坊课

2021-04-0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又一场细雨在清明前夕飘落,北山斋的树在傍晚微风兼絮雨下,轻轻摆动着,透亮的绿叶发出沙沙的琴音。又一个周五的傍晚,北山斋A201成了2020级创意写作作家班类型小说工坊的聚宝阁,伴着清新湿润的空气和淡淡花香草叶香,开启了新的课程——专题研讨。

从开学以来,已经上了几节创意写作课了,类型小说工坊的小伙伴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想法,想要分享自己对于所感兴趣的专题的思考和观点。记得类型小说工坊导师毕然老师在第一节课中,将同学分为不同的专题小组进行主题探讨,便于同学们更好的深入研究、探讨作品的主题及创作,今晚是专题研讨第一组的同学分享关于“生命、死亡、尊严”的话题。

谈到生命,廖祖勇同学分享了他对这一主题的理解。首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否相信有来生?”这一问题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有来生,因为相信有因果轮回,所以上一世做的好事会对下一世的轮回有益,反之亦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哪有来生,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活在当下,关注自我,及时行乐……廖祖勇同学用余华先生的《活着》做了解读。“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让我们深有感触。不过,针对这个话题,毕然老师也向我们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福贵幸运吗?”一些同学摇摇头,认为他是不幸的,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自己亲人接二连三的去世;而一部分的同学认为他是幸运的,在赌输了全部家当后成了农民,却因祸得福的活下来了。而毕然老师认为生命的真相就是在与亲人不断告别、走向死亡的过程,那是每个人都要面临、无法回避的事实,生命与死亡的距离不过是时间而已。

廖祖勇同学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了一张图片:一个母亲的手托着刚出生婴儿的脚,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不知死焉知生。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一场生存还是毁灭的关于安乐死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话题,引发了现场同学们激烈的辩论。张媛同学认为不合理,用例证说服侵犯病者生命权的不合理性。而钟高语同学却认为这或许对病者而言正是一种解脱,可以使病人在身体机能衰退的痛苦中选择有尊严的离世。

在“生命、死亡和尊严”的话题讨论中,谈到死亡不免有些沉重,虽然每一个人都知道,死亡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人生的终点。但死亡的分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依然十分沉重,诚然,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虚无,甚至痛苦。而死亡和生命是一对双生子,正是死亡给予了生命意义。正视死亡才能更通透、豁达的看待生命,看待生活。

正因为在人生在世的生命有限,才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中每一个点滴。《西藏生死书》中有一句话:死亡是团大迷雾。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做借口,延迟对死亡的正视。就像小孩子玩捉迷藏,我们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以为就不会被发现一样。而正视死亡能够使人们意识到,作为人的“时间”的限定,在人间所经历的一切,都因其有限性而显得弥足珍贵。

小组成员韩佳铭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人真的能永生,会怎样?”这个话题引发了大家参与的兴趣,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说:暂且不说人永生对于世界的负担,仅仅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无限的时间会让人们生命变得更加无趣。那些可以肆意挥霍的时间,会把宝贵的经历变得浅薄。

有同学说:应该正视死亡,意识到死亡是终将来临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尽可能的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有同学说:科学将人的死亡,定义为肉体心跳停止且无自主呼吸运动,但有些宗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去往另一个地方,开始一段新的生命。

还有同学说: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妻子死后,先是哭得很悲伤,后又坐着鼓盆而歌。庄子说,自然之气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开就是死亡,生死不过是气聚散风云流转,犹如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在道的驱动之下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面对死亡,我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这正是道家生死观:生不喜死不惧。

一向深沉的廖岳权似乎特别适合讲关于尊严这个严肃而厚重的话题,他仅用一句话就开启了尊严的话题——“尊严是个好东西,它有天赋,但是要靠自己来维护”。他从历史中的案例晏子使楚和不食嗟来之食,说明人在不同的境遇对于尊严同等的维护。

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做出什么样的牺牲?”关于尊严的可贵和复杂性,让我们都陷入了思考。

专题小组分享完毕,毕然老师对于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就生命、死亡和尊严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她从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本书入手,让同学们从文学表现的角度上了解成熟作家对这三个命题的思考和处理技巧,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苦难、尊严及命运的捉弄和残酷。黄仙进同学曾对这部书产生过质疑,提到这部书的个别细节对他而言无法理解。毕然老师分析了许三观的12次卖血的经历,每一次买血的经历都是人生节点血泪的记录,其中八次令人记忆深刻的买血经历,都有着不得已的原因。第一次是为了娶媳妇,第二次是为了赎回别人拿走的东西……第三次,第四次……每次面临命运的责难,他都是用卖血来解决问题,这成为了他没有办法的办法。面对苦难和悲剧性的命运,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多的勇气。

毕然老师再适时指导,从小说的人物的视线分析人物的心理,从人物的动作体现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三个角度,分解小说技法,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之后,毕然老师督促大家抓紧时间,开启了小小说的创作训练,她用了六个片段场景,让大家任意组合、发挥,进行现场创作。赵闯同学看到了一个场景提示,沉思片刻,就开始指尖在键盘上的舞蹈。随即教室进入了安静的创作中,大家低着头,有着用手机备忘录写着,有的用电脑,有的笔尖沙沙而响……这应该是我们最爱的时刻,几十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写作的场域,我们并肩写作,将才华和热爱倾洒在自己的写作中,感受飞翔的畅快。

“写作是一种瘾,我已经戒不掉了。”

“它是我青春期不用口服的良药,陪伴度过一个个驿动、低迷的夜晚。”

“写作是我的发泄口,只有写写写,那些不被理解的愤怒才可以消解掉。”

“或许只有面对写作,才会感觉安心。”

当我们在线共享文档中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才华逼人的作品的时候,惊艳于同学的进步与悟性,每一次的写作训练似乎都有提升的空间。当看到其他同学一一码上飞溅字符的畅快情形,不禁内心在暗暗较劲儿,给自己加力:我要写得更好,我能写得更好!



撰稿:韩佳铭 张媛 邓洁 王虹力

供图:唐正、林阳

(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类型小说工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