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美国游学总结-连载七】美国NIU之旅——刘会

2017-01-06

北京时间2016年9月12日下午6点,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第六期赴美国NIU国际交流团安全抵达芝加哥。

(一)初识NIU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题记

NIU留给我的印象之一在于和蔼。“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揭开面纱,迎面而来的是和蔼可亲的张张笑脸,仿佛校园正在和煦的阳光下抚慰学子心灵;那扑面而来的花草之香夹杂着泥土的味道不禁让人发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的感叹。行走在校园,你会遇到互不相识却主动打开门耐心等你穿过的同学,那绅士般的举止令你感恩;行走在校园,你会遇到互不相识却仍旧热情与你打招say:“nice to meet you”的师生,那亲切柔美的话语瞬间融化你异地孤独冰冷的心情。这种种都会让你无比欣喜。

整个NIU,是静谧的,华灯初上,景色宜人。夜晚的NIU是孤寂的,不,用“思考中”的NIU应该更为贴切。经过了白天紧张的学学,夜里的NIU显得是那么的逍遥自在。少了三三五五的人群,没了成群结队的嬉戏,淡了匆匆忙忙的脚步,只剩下光影交错,指引夜归人。说起静谧,还在于咖啡厅的安闲自得、图书馆的万籁无声,甚至是食堂的鸦雀无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种无处不在的“静” 促使莘莘学子的思考与反思。

NIU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融合性。五大洲的学子汇集在这所大学,不同的文化、历史知识在这里交叉碰撞,虽有不同的习惯爱好却又有章可循的生活学习着,包罗万象孕育着见多识广。负责接待我们的留学生有个来自印度的姑娘,我们几个同行的教师经常夸赞她的美丽尤其是那经过口红点缀的红唇。她到NIU学习的原因简单却坚定,因为她喜欢计算机编程。一个简单的答案往往渗透着校园的历史传承,一个简单的理由往往是最直接的火药。在这个印度姑娘身上,我看到了留学生的坚韧,闻到了来自各国培养人才的气息。在一次黑人学生交流会上,有位黑人朋友直接向我们了解中国政治,追问我国党政、政策、民主。在他的眼睛里看不到敌对,看到的是求知。或许在他心里,迫切想寻得一些中国目前状况吧。这些都说明了NIU的融合性,这所大学的教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大学要变的更加严厉、包容。

美国校园的禁烟令是我一直耿耿于怀却又默默点赞的事情。看着团里的几位男同学趁下课时间跑到离校园几公里的地方偷偷撮几口烟,再速速返回。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是窃喜的。喜在他们懂得国家尊严,懂得遵守规定,懂得知荣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又是耿耿于怀的,为什么我们的校园里吸烟沦为一种“时尚”,男同学吸烟“司空见惯”,偶然还会领略女同学吞云吐雾的“英姿飒爽”。我们的校园也应该换一种空气,洗洗那已经千疮百孔的肺。

    谈到NIU的教育,我做了短暂的沉默,因为有种“羞涩尊前不敢看”的感觉。相对于我们国内某些高校的教育,NIU的确走在了前面。NIU的校园是广阔的,没有高楼大厦的英姿,却有小桥流水的惬意;NIU的院系是具备人文关怀的,没有嘈杂喧嚣的闲谈,却有随处可坐可读书的桌椅;NIU的老师是低姿态的,没有高高在上的骄傲,却默默演绎着婀娜多姿的课堂;NIU的学生是紧张忙碌的,没有肆意玩耍的嚣张,却有健身房挥汗如雨的光芒。印象NIU,从校园建设到师生举止,都散发着求知的气息。手捧一莲花,我祈求着移通学院的蜕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所大学要敞开怀抱注重“道之教育”,道术并行,完全侧重“术之教育”非当下大学愿景之所在。这点,移通学院走在了前沿,如何更好地组织运营“道术并行”,是个需要长时间用心研究的课题。

    一个寒冷凛冽的夜晚,急促的报警声响彻NIU上空。我被同寝室的老师叫醒,迷迷糊糊的听着报警器里传来的火警撤离广播。由于睡眼朦胧显得毫无紧张感。但,教师的责任还是迫使我清醒,挨个寝室敲门叫醒熟睡中的同学们撤离到楼下。火警是不可以乘坐电梯的,我们从9楼向下撤离,狭窄的楼梯内,一位双腿残疾的房客拄着拐,步履维艰。我小心翼翼的在他身后跟着,浑身散发着由于spoken English蹩脚造成的尴尬。这时候,一对夫妇在他身后跟他对话,看样子是在表达要残疾房客靠边让我们先过去的意思。我看着他将拐靠在楼梯上,整个人斜靠在拐上,用友好的眼神望着我,我知道那是请我先走的意思。我快速走到他前面,以免他这个站姿保持太久身体受不了。我回头尴尬抱歉的看着他,他却正由那对夫妇搀扶下楼,瞬间一股叫做汗颜的电流击中了我的全身。

    NIU的绅士气息是随处可见的,或者说我们所到访的迪卡尔布是一座绅士之城。十字路口,当车子停住等行人慢慢通过,我们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下大巴车,当司机师傅那笨重的身体钻到行李箱内替我们搬行李,我们随行教师情不自禁对学生发了脾气;约定时间已到,客车在等,我们痛心疾首学生养成的懒散习惯;交流课堂,教师热忱优雅,学生昏昏欲睡,我们又在反思中国式教学……这种种,激烈地碰撞着我们交流团教师的心脏,也终将激励我们做的更好。

    幸运的是当距离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学生们的习惯开始慢慢变好,早上上课不再有迟到,不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见到友好的眼神开始主动打招呼……这些细微的变化看在每一位随行教师眼里,也甜在每一位教师心中。

(二)印象CHICAGO

    本次美国之行,有幸与芝加哥双手相握。芝加哥位于伊利诺伊州东北部,与世界著名的淡水湖——密歇根湖是邻居。水是温柔的象征,也是生命的起源。有了水的呼唤,在1779年芝加哥出现了第一批利用湖滩满足生存需求的拓荒者,到1837年设立芝加哥市。1871年10月的一场大火,让这个城市的发展出现巨大转折。火灾导致约10万人无家可归,数以万计的房屋被焚毁,全城三分之一地区化为焦土。也正是这场熊熊烈火开启了芝加哥成为现代建筑之城的大门。

火灾之后,四面八方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为重建芝加哥而来,因此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尤其是摩天大楼相继出世,形成蔚为壮观的建筑风景。据说,芝加哥现在4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60多座,目前全美排名前四的高层建筑物,芝加哥有三座。故芝加哥一直是全世界建筑师向往的“乐土”。

本次游学之旅两次驻足芝加哥,同学们在千禧公园的各种艺术造型和雕塑之间流连忘返;在密歇根湖遥望游船感受淡水湖的深邃;站在全美最高的摩天大楼,从高空拍摄芝加哥市区的景象;去NBA芝加哥公牛俱乐部膜拜偶像,只可惜尚未开赛;去观看从来没有看过的棒球比赛,研究比赛规则;去看歌剧《MaMaMia》跟着爷爷奶奶辈的观众一起摇摆不太灵活的腰身,唤回青春的咒语……芝加哥的建筑风格各异,有高大巍峨,也有古朴典雅。有造型独特,也有整齐划一。奇异与底蕴并存,审美与实用俱在。

    游览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那天蒙蒙细雨,这个修建于1891年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密歇根湖湖畔,由三幢三层建筑联接而成的艺术博物馆,花费了我和同行左儿的几个小时,如果不是要求集合的时间将到,估计时间会更长。下巴士后,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呈维多利亚风格的外观,进入管内,我们每人领取了一个类似大哥大一样的解说器。遗憾的是解说基本全是英文,偶尔遇到中文解说那真是幸福感爆棚。博物馆内大小展室、长廊约上百个。收集的展品极为丰富,以绘画,雕塑为主,辅有建筑,摄影、手工艺、纺织等。时间跨度由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古陶乃至当代的波普艺术,以希腊、罗马、欧洲、美国的艺术品为主,兼收印度、东南亚、中国、日、韩、非洲与美洲的艺术品,简直可以称为是万国博物馆。

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你会发现审美是一种享受,可以尽情领略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直到你开始观赏中国藏品,你才发现审美亦是一种反思。提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藏品,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香港著名商人徐展堂先生。徐展堂是江苏宜兴人,1941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是香港著名商人、实业家、经济冒险家、慈善家及艺术文物收藏家。本着宣扬中华艺术、促进文化交流的宗旨,徐展堂先生于1990年捐赠100万美元予美国芝加哥美术馆。徐展堂先生的捐款,总是指定用于创设陈列中国文物的中国艺术馆,旨在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美国杂志《WORLDLINK》把他选为1991年世界“艺术大使"。

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部分,我看到了秦、汉、唐、宋、元、明、清、金等许多朝代的书画、瓷器、墓碑、乐器等艺术品。他们用英文标注着所属年代、名称、作者、用途等。这是一种反思式的洗涤,看着陈列在橱窗内的器物,被细心的收藏展览,是一种骄傲。因为走过全馆,我还是觉得只有中国的艺术最细腻、最美。同时又是一种反思式洗涤,我们的国家只有更强大、富有,才可以物归原主。

芝加哥是一座很容易让人记起的城市,在回国后的日子里,我时常给身边的朋友讲述这座城带给我的感动。爱芝加哥,始于容颜,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忆芝加哥,始于怀念,陷于期待,忠于再见。

(三)文明与野蛮

说到惊恐袭来,当属NIU校园里反对枪杀黑人的标语。在未去美国之前,新闻中曾经报道了一起“美国警察枪杀黑人”事件。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非洲裔男子斯特林兜售CD及DVD光盘与他人发生矛盾,被随后赶来的警察制服,在制服过程中,有人说斯特林身上有枪,随后被警察连开数枪打死。在这次事件告一段落的时候,再次爆出警察枪杀黑人事件。在德州休斯顿,警方称一名非洲裔男子当街挥舞枪支,在拒绝缴械后,遭到两名西班牙裔警员连开10枪击毙。这两次事件我也仅是从新闻中看到,直到看到NIU“STOP The WAR On BLACK AMERICA”、“Don't shoot”等标语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国家的文明与野蛮。而在芝加哥,我们却又见证了整条街道的车都自觉停在路边让行警车和救护车的场景。这不禁促使我们思考,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此先不做过多赘述。

(四)返程

返程回国的前夜,老师和同学们的心情均显得那么依依不舍。在异国他乡,NIU给我们安排了一场绝妙的、梦幻般的旅程。大家在这这个梦里,付出了真实的情感。熟悉的夜晚正静静地等待着返程的我们,我和同寝的娟儿调好闹钟,进入梦乡。也许是忙碌了一天太劳累,我俩竟然完全没有听到手机闹钟的呼喊,直到响起左儿敲响的房门声。她惊讶于我俩还在熟睡,借了东西离去。我俩慌张起床,来不及认真洗漱,简单检查行李匆忙奔赴已经等在那里的巴士。由于临行匆匆,我竟一时无法找到房卡,巴士近在眼前,退房却出了纰漏。我可怜巴巴的看着NIU的接待老师,一脸抱歉。她很和蔼的让我走了。坐到车子上,我才发现房卡就在我钱包里,我跑下去的一刻震撼了。司机是一个和蔼的胖先生,由于是凌晨4点多钟,寝室楼的门只可以从里面打开,胖先生见我下车,正好此时有人从寝室楼里出来,他竟然飞快的跑过去帮我抓住门,以免我进不去。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受感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国NIU之行带给了我们太多反思,涵盖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希望本团成员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共同为祖国教育之大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