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融融,迎春绽放。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正是文人抒情感怀的时节,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汇江书院207教室,热爱文学写作的创意写作团成员与作家老师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与写作的热烈交流活动。
3月10日下午19:00--20:30,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师生展开了生动有趣的文学交流,以提升文学素养和写作热情为目的的座谈会——“兰亭序”文学活动:《用放大镜下的你我——如何从微小事物中发现散文题材》。
(身着红裙的毕然老师是最炫的一抹亮色)
本次活动由创意写作学院创意写作团指导老师、作家毕然老师邀请创意写作学院教研主任、作家苏瓷瓷老师,创意写作学院老师、作家孙鹏飞老师,创意写作学院老师邓雯超老师,由五位各具特色、有写作经验和扎实文学理论功底的老师组成了一个教师指导团队,为各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解决在文学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还有两位特别来宾,他们分别是第一届第三任写作团团长葛林学长和第二届第一任写作团团长乔利学长。两位学长参与、见证了写作团一路的成长,他们远道而来,也让写作团的成员们感受到了写作团颇为悠长的发展历史及老成员对写作团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毕然老师最先分享了她的写作经验,曾经走过丝绸之路、最远抵达非洲亚历山大港的她,一直以读万卷书行万里作为写作的动力和源泉,她告诉同学们散文的素材来自生活的提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去寻找自己最适合的那个点,撬开它、点醒它、捕捉它。虽然散文入门要求不高,能写字其实就能具备写作的可能,但想在散文中不断的精进、写得上乘,却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下苦功夫方得正果。如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走出去,去寻找诗和远方,必要的旅行、适当的阅读、深入的思考都能对写作中的素材提取会有所帮助。
著名科幻小说家特德·姜在其作品《领悟》之中提到:人类将各个学科分门别类,反而阻止人类自己对科学内在联系的研究。文学亦是如此,虽然本期主题是关于散文,但是文学是相通的,作为小说家的苏瓷瓷老师利用小说创作的经验告诉了同学们散文素材的另一个来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灵感。
她列举了两个新闻例子,共处四十年的一对情人被渔夫杀死的故事和一起凶手完全没有作案动机的凶杀案,并请几位同学表达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发言都独具一格,展示了各位同学对周围生活事物的独特理解。苏老师点明了这两个新闻分别两个作家灵感而写作,第一个新闻让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了写《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灵感,第二个新闻给了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创作《冷血》的灵感。她借用这种巧妙的互动向同学们介绍了素材不仅仅来自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是灵感来源。
(作家苏瓷瓷老师与同学的互动)
相比比较正经的毕然老师和苏瓷瓷老师,作家孙鹏飞老师的讲话则是稳中带皮,他帮同学捋清写散文可能遇见的问题后,又逻辑清晰地解释了他此时此刻逻辑不清晰的原因,独特的幽默让这场文学座谈气氛显得更为欢快。
(作家孙鹏飞老师的讲话稳中带皮)
邓雯超老师从文学理论和学术观点方面给大家讲述了有关散文全新的角度。
老师们妙语连珠、口吐莲花,紧扣活动主题,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文学写作宝藏的魅力和精华。
随后“击鼓传气球”的游戏环节之中,老团长乔利学长利用他独特的观察力找出了全场人品最佳选手,并交出了第一棒。而我们的老老团长葛林思路则简单直白,杀熟。
在写作中,每个人面临的文学和写作的问题各有不同,精心安排的猜谜游戏则给了同学们去咨询老师单独解决问题的机会,既解答了疑难又活跃了现场的气氛,使得整场活动一直洋溢着欢声笑语。
欢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老师同学们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作为创意写作团指导老师的毕然老师为这次活动做出总结,要将写作团爱阅读、爱写作、爱行走的主旨一直贯彻进行下去,为更多热爱写作的同学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并表示要将有趣且有意义的“兰亭序”文化活动一直办下去,形成凝聚力和核力,让更多的同学受益,让文学引领人生起航。
(创意写作团全员合影)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志愿服务】我校志愿者开展“3·12”植树节主题活动
下一条:【名师选修课】晚清的背影——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