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还认为参加影评大赛是专业学生的特权,其实影评大赛是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广阔舞台。我校张馨月同学在通识教学部力冬梅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2020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该同学凭借作品《金风·玉露——浅析〈少年的你〉中城市景观铸造的影像世界》获得优秀奖。在张馨月同学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写作热情和思辨能力,文字中是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张馨月,来自我校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热爱生活,热爱电影。曾获得“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通识论文大赛二等奖”、“2020外研社国才杯英语写作大赛校级特等奖以及市级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平日里热衷于读小说、看电影、读影评,希望能从中感悟不同的人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导老师力冬梅祝贺张馨月同学在此次影评大赛中获奖,她谈到:“该同学曾与我多次交流并做了扎实的资料搜集工作,而后确立了影评写作的篇目及立意。该同学积极认真,虚心好学,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影评写作中,具有较强的感悟力。愿该同学再接再厉,不断学习,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电影和书籍为友,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收到指导老师的鼓励后,张馨月同学更是提笔写下了这篇长长的心得,向同学们分享了获奖影评背后的创作故事:
在第三视角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果时光倒流到2018年以前,电影便是我生活中的甘露,那时因为学业的繁忙,周末看电影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活动,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有目的”地爱上了看电影。因为无论现实生活的压力有多大,至少可以在电影院极具氛围的“第三视角”里短暂忘却自己,逃避现实,如果有幸遇到一部励志的影片,甚至可以在观影后收获满满的元气,再次向着现实中的难题发起冲击。可是,当我在学校的通识课上接触到“从小说到电影”这门课程后,我“目的性”的爱便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原来电影不仅是我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锻炼我们审美的一种途径。从“文字魅力”到“图画魅力”,从“文字语言”到“肢体语言”,从“无声的震撼”到“感官的冲击”,这便是“小说到电影”潜移默化中在我脑海埋下的“种子”。从那以后,电影带给我的感情更加的丰富了。电影不再是我的娱乐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它变成了我“精神上的导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去探索、去捕捉生活中细腻的美好。喜剧也好,闹剧也罢,从未体验过的人生对我敞开了大门,生活中的大悲大喜也得以体会。
在《从小说到电影》的通识课堂上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欣赏美,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当我看到“2020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的征稿启事时,我知道学以致用的机会来了。因为在竞争中才会激发一个人的想要不断进步的动力,参加此次比赛不仅让我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更多的是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主动的去学习到更多来完善自己的不足。
从我决定参加比赛到最后交稿,期间经历了五个月的时间。但也很感谢有着五个月漫长的创作时间让我去沉淀,让我去思考我看过的每一部电影。终于,在历经三个月的思考和老师的建议指导下,我确定了要分析的电影和剖析的重点。正是在那段时间里,我明白了原来写影评的角度也可以有很多,不仅仅只是拘泥其情节的解析,背后的镜头语言,取景地,所映射的事实都大有学问。于是,才有了这次影评“《金风·玉露》——浅析电影‘少年的你’中城市景观铸造的影像世界”的诞生。
确定了题目及方向后,后面的创作过程其实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容易。当你真正要去将一个东西讲得通透时,才会发现电影不仅是电影,也是人文、建筑、艺术、历史等各方面知识的汇聚,幸运的是学校安排的各类通识课程弥补了我的知识短缺,让我拥有更多的底蕴和文化去细腻的感受“电影中的影像世界”。初稿成型后,我在无数次的修改中升华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自己的眼界还是审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转化为了细腻的文字,从我的眼里流淌到了读者的眼前。
很惊喜也很感动最后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奖,因为这不仅是对我此次学以致用的激励,也是对我的审美和眼界的一次提升。大赛结束了,但也是我下一阶段奋斗的开始。在脑海里埋下的那颗“种子”仍会继续生更发芽,十年树木,百年便是树人。
电影的流行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艺术可视化最直观的体现。一部影片将音乐、文字、图画等各方面的顶级美学都融合于一部短短两小时的光影律动中。最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两个小时的第三视角里找寻到安放自我的乌托邦,遇见更好的自己!
附:张馨月同学影评原文
金风·玉露
——浅析《少年的你》中城市景观铸造的影像世界
[摘要]:影片《少年的你》取景于重庆,导演曾国祥延续着《七月与安生》中的手持摄影风格,将悲悯的关怀灌注于影片的写实性表达中。该片聚焦于一场校园欺凌后命运被意外改变的两个少年身上,极致地表现了校园欺凌问题及成人世界的纠葛与抗争,为观众构筑了一幅较为生猛的社会图景,引发了社会对于未成年群体的关注。虽然观者对故事情节褒贬不一,但无一例外都对这部作品的背景城市的选择给予好评。在电影《少年的你》中,重庆这座城市再一次展现了它的特质与魅力,导演巧妙地将重庆独特的城市景观与影片的内涵相结合,印证了影片中人物青春期难以逃避的迷茫。
[关键词]:少年的你;城市景观; 重庆; 建筑与情感
引言
重庆一直以来都是电影选景的“香饽饽”,无论是《疯狂的石头》的黑色幽默,还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内敛文艺,亦或是《火锅英雄》的洒脱硬朗,其丰富的城市景观都能默契地关照作品的叙事表达。
一座城市的城市景观是指由建筑群,城市交通,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居民的人文共同形成的一种具有外观特色和气氛的公共空间。它就像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房屋建筑作为主体和建筑以外的空间相辅相成。而城市中最容易识别最具特色的洽是城市的景观风格与特色。【1】特殊的地形与丰富的人文共同赋予了重庆城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它坐拥江河,群山环绕,起伏多雾;建筑依山而坐,桥梁拔地而起,错落有致,车水马龙,城市文脉包罗万象。上世纪30年代起,从第一部在重庆取景拍摄的电影《歧途》到最近的《少年的你》,有将近200部电影带领观众们领略了这座城市的风光。这样的魔幻城市赋予电影的不仅仅是层次分明的电影环境,更在空间上给予了故事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出了突破荧幕,浑然天成的视觉氛围。
该片的导演曾经说过:“我和我的团队本来是好几个地方要走的,但第一个来了重庆,我们都觉得不用再看了,就是重庆了,重庆起伏的地形有助于电影氛围的营造,重庆有很多大型的立交桥,高楼,也有小巷子,就像个迷宫,把人物放在这里,有一种逃不出这个地方的感觉,有助于电影呈现出青春期难以逃避忧郁情绪。”【2】
壹·影中路
路像一条纽带,连接着每个故事的发生,影片中不少精彩高潮的片段都以路为背景,其中出镜率最高的就是陈念放学回家的那条路。从学校到家的路总是狭窄而昏暗,来来回回充斥着陡峭的楼梯,局促的小巷。在这条路上她被班上的同学拖到路边一次次欺虐,甚至在这条路上亲手结果了自己的“噩梦”,这条路也见证了她和小北的初次相遇。在影片中可以发现当女主角一个人走回家时,路总会被拖得很长很长,配合着昏黄的路灯,被拉扯后的视觉传递着孤独和无助的情绪,联想到在学校没有朋友,在家因为母亲欠债只能孤身一人的身世设定,一个未成年人孤立无援的形象瞬间立体。让人不禁将这“回家的路”与其“人生路”联系起来,在情感上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不仅是陈念自己渴望快点变成“大人”,也让局外人产生了共鸣,也许这便是将女主的名字“陈念”谐音“成年”的用心之处。
楼梯,是在“回家的路上”频繁出现的另一场景元素,而重庆这座城市恰巧又以“爬坡上坎”而出名。外地人常戏称这是一座8D城市,好不容易爬完楼梯,以为达到了所谓的高处,才发现早已是众人来来往往的走过无数回的大街,就像陈念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把事实告诉警察,以为正义即将降临时,实则大难临头,如入深渊,扭过头不停地走下楼梯试图逃离,却惊醒,往下走是更低落的人生,内心的懊悔愤怒在这两三步的抬腿之间,映射得淋漓尽致,狭窄陡峭的楼梯已经变为了陈念内心的外化物,同时也象征了她的崎岖的人生。以为选择的路可以有很多,其实在四周充斥着许多看不见的墙,路只有那一条。
贰·片中桥
“桥都”是重庆的另一别称,如名字所言,以诸多的桥而闻名。电影里,当陈念被欺凌一番走下楼梯时,她遇见了足以保护她整个世界的“小北”。有意思的是,当小北这个人物出现后,画面里关于桥的场景便多了起来。在重庆城区里,让人眼花缭乱的不止“洪崖洞”绚丽的灯光,还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远处看就像一条路覆盖着另一条路,层层叠叠,所有桥都平地而起,同一点出发却因为不同的路口,最后又分道扬镳。而小北的家就在一座蜿蜒如过山车般的桥下,这取景于重庆的“苏家坝立交”,由于其螺旋形类似椭圆的线性结构,自2005年通车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3】男主人公因为母亲的抛弃,成为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混混,靠着打架、贩卖非法手机维生。桥与男主人公形成了不可逆转的高低抗衡。桥,气势恢宏,高高在上,而男主人公的家在桥底杂乱污浊的角落里,孤寂黯淡。二者看似近在咫尺,其实遥不可及,一个场景,隐匿着人物背后无数的辛酸与苦楚。却又是这样一个人,拥有着“保护一个想保护全世界的人”的梦想,这为后来与“陈念”的相遇,“魏莱”的对峙,“警察”的周旋做足了铺垫,无需浪费珍贵的台词,一个镜头不言而喻。
桥不仅可以导向不同的地方,还可以连通江河的两岸。小北骑着摩托车载着陈念过桥的画面成为了该片中鲜有的一个温馨的场景,在暴力和压抑的背景下,这显得尤为讽刺。远处的朝阳即将升起,两人依偎着,脸上堆满抑制不住的笑,随着镜头的推移,头上还未来得及熄灭的路灯的光影,一次次被车轮碾压后,仍然停留在那里,就像永远跟在陈念身后的小北一样,无论经历过什么只要一回头就可以看见。两颗孤寂的心也因此连通,以至于在魁星楼高高的人行天桥上做着一起走出的梦。
叁·眼中楼
重庆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无论是复古的筒子楼还是摩登的双子塔都能共存于江水的两岸,交相辉映。以前的老重庆,房子依附悬崖而修建,造就了高低错落的立体城市格局,新旧交替,恍然间仿佛浓缩了时间,复古中隐匿着现代,向史而新。影片中陈念的家便取景于“海棠溪筒子楼”,黄葛古道边,摩天大厦下,八角楼层顺着z字楼梯吊着视觉的中心点逐层往下,最底部漆黑一片,仿佛深渊,纵深构图的魅力往往比交叉构图更富有电影性,人和物的位置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电影的第三向度。【4】这与导演说的“逃不出的感觉”不谋而合。
陈念放学回家偶遇魏莱拔腿逃跑时,顺着z字楼梯人物在固定的画格上来来回回,把观众的关注点推来推去,不由得让人也跟着紧张起来,眼睁睁看着瘦弱的女主被框定在狭小局促的筒子楼里,陷入其中,无法期待外力解决困境,她躲进垃圾箱的那一刻,无奈和愤怒爆发使情绪上升到高潮。即使最后女主角逃离了蜿蜒的筒子楼,却也逃不出命运的轮回。
相比于高耸的筒子楼,小北的家藏匿在桥的底部,山的脚下,隧道的尽头,杂草笼罩,风雨和岁月是这个小屋的全部装饰。破旧的平房连一扇自带锁芯的门都没有,一把黑黑的铁铸锁便足以锁住全部财产,好像下一秒就会溺死在这个城市。可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房屋内饰,虽然简陋但小巧而温馨,拥有生活所有的细节,亦如影片中小北的人物形象,看似伤痕累累,邋遢乖张,实则内心温柔细致,只是他用了与自家门上那把一样锈迹斑斑的大锁锁住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陈念的出现打开了小北家门的锁,也打开了他心里的锁,是爱情的萌芽也是心灵的依偎。真实的建筑与环境共同赋予着影片中人物的气质,是影棚场景搭设,电脑模拟无法比拟的深度与氛围。
结语
电影中重庆的路、桥、楼构筑的城市景观铸造着影像中的世界。学者戴锦华对于“世界”一词在各导演中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安东尼奥尼,她将其影像世界比作“徘徊在一个封闭了的现在时中”,隔绝昨天,失落明日,而费里尼的世界在她眼里是喧嚣与笑闹中咀嚼孤独的“人类杂耍场”。【5】类似影像世界的阐释,即电影中的“人物”与电影中的“景观”被特定的感官情绪连接在一起成为影像世界。在电影《少年的你》中,“影像世界”既是男女主人公青春期难以逃脱的困境,也是影像中导演钟情于运用重庆特有的城市景观呈现出的迷茫,曲折的路、交错的桥、局促的筒子楼,人物困于其中,矛盾重重。《少年的你》也是一部需要被社会关注的作品,它对普通的个体倾注了强烈关怀。
城市是一个故事,一个反应人与人关系的说明书。【6】一个城市由千万个元素构成,而城市的景观,像是一个文化的守望者,包含着今天与明天。我们生活在时间的延续里,向史而新,就像人生一样,想要长大忘记过去,奈何人的缺点就是记忆太好,当主角的情感和故事与这座城市交相辉映时,分不清是电影为了城市而创造还是城市注定为这部电影而造就,也许二者的结合就像金风和玉露的相逢,也像极了小北和陈念的命中注定。
参考文献:
[1]曹小立.城市空间及其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和意义[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
[2]媒人观察.《少年的你》感觉是在重庆拍的,都有哪些取景地呢?[EB/OL].知乎,2019-11-13
[3](美)李·R.波布克译:伍菡卿《电影的元素》[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95.
[4]韩寒,电影《怦然心动》影评.[EB/OL].
[5]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6.
(团委转稿)
上一条:【钓鱼城博物馆】我校博物馆馆长应邀参加四川省武胜县古城遗址保护系列活动
下一条:【通识教研】秉持通识教育初心,助力课堂教学成效——记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