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社团活动】“妙笔才思”——我校叶姜利同学在2020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中获奖

2020-11-05

我校三位同学在2020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中获奖,她们的文字打动了评委,在本科生组900余份文章中超群越辈。其中,有一位非常年轻的获奖者——叶姜利。刚上大二的她凭着对电影的喜爱,在影评写作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仍旧呈现出了一篇令人难忘的影评。她说:“只有把内心真实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才会打动人。”

叶姜利,来自我校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喜欢电影、戏剧,虽然慢热,但热爱生活、喜欢用文字表达生活。在2020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中,凭借作品《浪子的自白——电影〈骡子〉的家庭与自由探析》获得优秀奖。

叶姜利同学谈到:“这次比赛让我有机会见识到全国各大学里优秀的同学们,更有幸和大家同台竞技。因为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论文式的影评写作,在创作的过程中遇见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感谢这些困难让我在这次的比赛经历中非常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对影评和电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次比赛能获得优秀奖,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自己所写的这部影片的热爱,只有把内心真实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才会打动人。感谢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展示自己,同时也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并且去欣赏更加优秀的同学们。希望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能够越办越好,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在大赛中有所进步,获得好的比赛名次。”


附:叶姜利同学影评原文


浪子的自白

——电影《骡子》的家庭与自由探析

摘要美国演员、导演兼电影制片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英雄式人物,执导的影片中大多都有着鲜明的英雄情结。而本片《骡子》相较于以往大多数电影,少了一些英雄情怀,更多地聚焦于家庭和自由的矛盾上。本文将对影片家庭和自由的元素进行解读与对比,探析两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解读这部浪子自白式的电影。


关键词克里特伊·斯特伍德 家庭 自由


一、家庭:缺失的一分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关于美国“80后”的调查报告中,调查结果表明,“做好父母”受到最多“80后”的追捧,有52%的人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只有1%的人认为 “成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显而易见,厄尔不是52%的其中之一,甚至极大倾向于那1%。电影一开始导演用一组黄菜花的镜头揭开电影序幕,紧接着就是在花房种植花的厄尔出场。厄尔爱花,并且在热爱的事业上也小有成就,他是在领奖台上幽默风趣且优雅的老人,也是酒吧里请众人喝酒引得一阵欢呼的焦点。但与此同时,他也为了这场可有可无的聚会,主动选择不出席女儿的婚礼。这正应了黄菜花大赛时迎接厄尔的那位女士对厄尔说的“你个有魅力的老混蛋”,将厄尔热爱工作,热衷于成为众人的焦点,忽略家庭的形象立刻塑造了起来。

家庭是以爱为本质的直接的伦理实体。毫无疑问,厄尔对他的家庭是有爱的,在酒吧缺席女的婚礼时,看到结婚的新人,厄尔眼里还是流露出愧疚,并且对于女儿十二年未曾和自己说话,他的内心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在和探员聊到女儿时除了懊悔,观众也能从中读出角色内心的酸楚。前妻病危,他在自己的生死安危与家庭之间还是选择了后者。“爱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我不欲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人,我如果是这样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残缺不全。”这也是厄尔这样一个自由了几乎一辈子的人最后还是要渴求家庭的温情,回到家庭的怀抱的原因。他运送毒品有了金钱,也重新拥有了从前一样成为焦点的生活,他自由惬意,但拥有这么多依旧无法填补他心中因为与家人疏离而产生的空洞,所以当他以过来人说教年轻人“家庭最重要”时,才会显得真实可信而又落寞。

如果说人生总分是十分,那么对于厄尔来说,家庭仅仅只有占一分,而偏偏又是这一分的缺失,让他即便拥有了自由,也还是“残缺不全”的。


二、自由:无规则感的浪子

厄尔身上的自由感一方面来自于他不受家庭的束缚。在外孙女的婚礼上厄尔与前妻的对话中,前妻对厄尔说,他的家人也值得他呵护那些花一样的关心,厄尔却避而不答,答案却再明显不过——家人哪里比得上他的花朵!家庭在厄尔的心中是重要的,但那些黄菜花不仅仅只是他热爱的事业,也是让他获得成就感,能够站在众人的面前成为焦点的来源,同时还是“自由”,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像这样一个浪子一般的人物,很难想象他抛下那些光环,回到家庭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在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个人主义世界观得以更为充分的发展,因此西方人一般更强调个人利益,注重个人感受,不会轻易放弃个人的看法或改变自己的观念; 他们重视家庭生活的质量,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中,个人意志占主导地位。影片中厄尔真心实意地忏悔年轻时以家庭换取自由,努力弥补那些为花错过的家庭温情,但种花至始至终都是这个老人的心之所向,所以最后厄尔即使在监狱里,也依然种起一片生机盎然的黄菜花。

另一方面,他身上的自由感来自于他对现实生活的无规则感。

厄尔作为一个超级骡子,运送毒品量惊人,但纵观全片,厄尔几乎没有表现出对犯罪的愧疚感。但厄尔的“无愧疚感”又不同于一些因纯粹的“恶”而去作恶的罪犯,后者是屈从于内心兽性的一面,践踏道德和法律,沉溺于本我的意识之中,一切遵循人最原始的快乐原则。

人性中“恶”的原动力,本质上是追求快乐原则的“原欲”。厄尔所作的“恶”——运送毒品,犯罪的动机是凑钱给外孙女付婚礼酒水钱,虽然这一动机也能让厄尔获得快乐,但是出于一个善良的温情的理由,就将厄尔犯罪的负面影响削弱极多,包括后来为了老兵俱乐部的重建等理由,同理会让观众对厄尔犯罪事实的厌恶感削弱。其实细究起来,厄尔付外孙女的婚礼酒水钱以及重建老兵俱乐部,不仅是让他人获得快乐,更多的是厄尔自己获得外界的认同感从而获得自身的快乐——那种被家人需要,被老兵俱乐部的人感谢和获得关注成为众人的焦点的快乐。当然厄尔也不完全是为了别人,当他赚了大笔佣金后,也会满足自己去买金镯子,甚至招嫖。但影片将厄尔犯罪的大部分理由都放在了“为别人”上,再加上影片中厄尔除了运送毒品和嘴贱了一点,本身其实是个非常热心肠的人,他会在运送毒品的路上给拉拉车队修车的建议,帮黑人家庭换轮胎,甚至真诚地给缉毒警察关于家庭的人生建议,透过这些,其实可以看到厄尔本性是善良的。

与其说厄尔是一个对犯罪毫无愧疚感的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没有规则感,过度自由的人,他追求快乐原则,但有一定的底线,犯罪的动机不完全是都为自己,这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为了他人的缘由,这就与纯粹的穷凶恶极的罪犯区别开来了。在他身上难以用简单的对错、好坏去评判,又或者说角色本身的过度自由,让观众难以用一套规则去评判他。


三、家庭与自由的抉择:以花揭开序幕,以花结尾

家庭这个主题贯穿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众多电影。与《美国狙击手》中最后回归家庭的凯尔不同,也不同于被家庭拒之于门外的《百万美元宝贝》中的麦琪,本片中厄尔最后被十二年没有和自己说话的女儿原谅,似乎重新回归了家庭,其实在厄尔的心中,家人是最重要的,但花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在导演执导的众多电影中,与本片最为相似的是《廊桥遗梦》,片中的厄尔像是《廊桥遗梦》中女主角弗朗西斯的对立面。弗朗西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放弃了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遇见的爱情和外面的世界,厄尔却是在家庭与理想之间选择了后者。厄尔虽然极力地修补家庭关系,但电影以黄菜花开篇,以黄菜花结尾,都印证了厄尔内心的选择其实至始至终都是自由。对家人的弥补更多的是出于对年轻时对家庭忽略所残生的内疚感,以及人到老年对家庭温情的渴望。电影的结尾厄尔主动认罪,既符合厄尔作为一个本质善良的人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又化解了家庭与自由的矛盾——身处牢狱当一个种花人,对厄尔来说他是自由的,同时获得家人的谅解的他又不必在家庭与自由中作出抉择。多么“狡猾”,厄尔在克里特·伊斯特伍德导演塑造的众多悲情角色中,绝对是最幸运的那个。

《骡子》是一篇浪子悔过的自白,与其说是家庭与自由最后相互妥协,厄尔对自由的追求从外化的现实转化为内心的自由,和家人和解以及对自己的过错的忏悔,这些释怀达成了他内心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子沛.美国人的“家庭至上”观[J]. 新湘评论. 2011,04.

[2]王苏.爱:家庭伦理的核心原则[J]. 学术交流.2008,03.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4]付丹,秦艳.比较文化视域下的中西家庭文化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5]余华.人性角度上的犯罪心理探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3,04.

(团委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