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非遗传习】“一块石”到“一方砚”——非遗研究中心第一期峡砚传习教育学生研究员顺利结业

2019-05-27

5月24日下午4时,移通学院非遗传习教育“峡砚制作技艺第一期”的学生研究员在非遗传习基地北山斋E102顺利结业,其中有18位学生研究员的峡砚作品得到了砚雕大师易宗成的肯定与赞扬,非遗研究中心老师李凤勤参加了本次教学活动。

移通学院非遗传习教育,让学生深入接触非遗项目,亲手学习制作非遗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非遗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扬与发展。学生研究员陈澜,“中国许多古老技艺和许多古老的东西正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悄无声息的消失。现在每一个人都在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少的人会静下心来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知识。峡砚不仅仅只是配合笔墨的,它还凝聚着匠人的智慧。”

峡砚制作技艺的学习是非常艰辛的,学习的过程中要使用刻刀、钻子、磨具、锤子等工具。此外,要经过学习选材、构思、制图、初步造型、细磨、上色、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来完成他们的结业作品。对于零基础的他们来说,困难可想而知。学生研究员杨仁凤,“叶红了又绿,绿了又黄,感觉过了一年的季节。易老师在这半年教了我们六次峡砚课,从冬到夏。夏天的峡砚都已经是滑溜溜的了,还在峡砚上刻上了我们的名字,半年经过自己的小手打炼的峡砚终于在夏日完成了。峡砚的完成在我这,我觉得自己能够刻上这一块石头,其实很开心,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坚持这个费力的活,对于我们初学者是一种欣慰。我在峡砚上学习到的就是能够快乐,坚持的学习一种新事物。”

每一节的课堂,一副严肃认真的表情,“吱吱碰碰”的工具敲打声,满手的石头粉末……从冬日的寒冷到夏日的汗流浃背,他们努力并坚持着,没有一丝的埋怨。学生研究员林彩霞,“通过这六次的峡砚雕刻学习,我明白了一件完美的手工艺品的背后是用无数次废料堆砌而成,是无数的老茧的剐蹭。同时峡砚课要求的是耐心和细致,对于暴躁的我来说,最开始只有痛苦,可是当打磨工序开始,一块灰灰的模块变成了光滑纯黑,我感觉到了成就感满满,总体来说此次峡砚学习让我浅浅涉及了一下峡砚制作过程,感觉十分的良好。”

学生研究员王玫竹,“通过非遗峡砚课的学习,我对峡砚慢慢的了解了,知道了现在峡砚也处于困境中,更了解到了易宗成老师为了使峡砚技艺传承下去所做的努力。每一个峡砚都是手工艺人的知识结晶,峡砚制作是一个初学有趣有成就感,但长久下来却是一个无趣的过程,因为它需要长久的坚持不懈,心中一定对峡砚是十分热爱的事情。在自己动手制作峡砚的过程中,在自己将那一块石头慢慢的雕刻出模样中,我真的感受到了这些传统技艺人的辛苦。在雕刻峡砚中我也收获颇多,学会了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习,不再是一心几用没有专注力,更了解了许多峡砚知识等等其他。每一位在现在还一直坚守着古老技艺的人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这个夏日,所有的付出终于迎来了“最美的硕果”。非遗传习教育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坚持执着的匠人精神。

 

 

 

撰稿人:杨仁凤

摄影人:孙 鹤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