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学期的《创意写作思维训练》课程学习后,诗歌工坊的同学们又相聚于北山斋。在半学期的学习后,大家纷纷从不敢说到敢说,从不敢想到敢想,开拓思维与不被禁锢一直是老师所反复强调的,希望大家在课上畅所欲言,在创作中恣意自由。而这学期,我们真正的走进了诗歌工坊的专业课。学习什么是诗歌,好的诗歌是怎样的,如何创作诗歌。
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苏瓷瓷老师将《诗歌工坊》课程内容做了介绍,从走进诗歌到了解诗歌再到创作诗歌。每一个章节的学习重点都不同,苏老师说道:“这不是一门理论课,我不会大篇幅的去向大家展示理论知识,那样比较枯燥,我更愿意带着你们一起赏析,一起感悟,一起创作。”是的,作家班的课程主角一直都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们,不是将知识强硬的塞进学生的脑内,苏老师提到,我们的课堂是写作与研讨、讲授与讨论、阅读与分析的结合,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单方面输出。
的确,我们的课堂也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是为什么?苏老师抛出了问题,为什么写诗和读诗?如果是你,你怎么进行这部分的授课呢?提问?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与诗的故事?不,都不是,是写诗,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诗歌对你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场景其实常常在苏老师的课堂上看见,动笔写,写下你的想法、激发你的表达欲,所以课堂很快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低着头,进入了自己的小小世界,关于诗歌与自己的世界。在这短短的十分钟之内,同学们的脑海里蹦出了一个一个的词,这些词组合在一起,表达出了他们内心的小小思绪。
苏老师让同学自己来做小主持人,组织大家分享自己临时创作的小诗,让这个环节完全属于学生。其中几位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小创作,袁连昊同学站起来朗读了他的诗歌:“看赤色的蚕将悼念,捎向天堂/ 纸张的尸体之下 夸父残缺的双腿/ 那是,我的童年”肖林博同学这样写:“花朵上的嗡嗡声 你听 那是虫子在悲鸣/ 栖息在花蜜中的梦境 不愿为混沌草原发声 当清澈的甘露燃尽 听风亦不是雨/ 凤鸣呵 从此便是光景”这两位同学显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关于诗歌与自我。或许语句还稍显稚嫩,但已然踏出了表达的第一步。杨云翔同学即兴写下的几行诗句是这样的:“深夜的街灯、穿梭的车辆,你的声音和思念消失在街角/ 没有人走过、指尖敲击的桌面与甜美的夜晚,我转身走向人群,直到消融。”诗歌工坊的助教聂欢同学也大方的站起来分享了他的小创作“喜欢花的春天 便将自己埋在春的土里/ 花蕊上会有我的花粉 穿过溪流/ 当大海将我包围 我与你同住在一间云里 谈论起 冬天雪下的落叶”每位同学的作品里都有用到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意象表达,在同学们分享过后苏老师提到诗歌有个人风格是很重要的一点,许多同学的小创作都有些个人风格在里面,这是一件好事,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寻找到更好的感悟方式。
紧随其后的环节是这堂课的最重要部分,即什么让诗成为诗。PPT上有这样一段话:“诗是一种和语言的关系。探索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预设的概念越少,开放度就越高,这种关系也会更好。”苏老师让大家相互讨论,试着去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有同学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固定一个命题或方式去创作,因为一旦定死了一个规则,那我们的创作是被禁锢的,应该更开放自由的去创作。也有同学认为诗歌的创作不是大树的单只枝丫那样一线到底,应该是整颗大树错综复杂繁茂的树干,多角度的多解读的。每位同学对这段话或许都有自己特别的见解,但是内核其实是一样的,大部分同学都只着重回答了后半句,苏老师在做最后的总结时说到,无论是词语也好句子也好,它是单一的,但当这些词语字句组合在一起,所留下的和传达的东西是有余震的,词句组合后的情感表达是源远的,诗歌让字和词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感情的载体。
在这场小小的讨论过后,苏老师告诉我们诗歌的原料是浓缩、分行分节、乐感与意象,是这些让诗成为诗。在诗歌创作中浓缩是非常重要也很显然的一点,字数少所以自然要在有限的字句里将重点表达清晰,将情感融入其中,这里苏老师列举了一首她的作品《濮阳街头》:“没有人问我从哪里来/ 我从我的身后走来/ 握着糖葫芦和异地的光线/ 在濮阳的街头 做一个陌生女人/ 过着干净的余生”。苏老师让大家去体会和感受这首诗所带给读者的感受与想法。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落寞的,一个在陌生街头的女人,有着丰富的过往,从身后走来却握着糖葫芦,保持着单纯和美好。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洒脱的,作者不在意这个陌生街头的人,就像陌生人也不在意这样一个女人一样,对未来有向往有规划的去度过干净的余生。每个人的解释是不同的,感受也不同。这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可以用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含义的艺术。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因为每个读者看后都有自行想象和感悟的空间。这也是苏老师想告诉大家的,一首好的诗歌读了以后不会让所有读者都只感受到一个意思,而是多元的,多重的感情流露。
苏老师本意是想让大家都模仿这首小诗进行创作,最快的进入诗歌的世界,但时间在这样有趣的课堂中总是过的太快,似乎大家刚刚做好准备踏进诗歌的小天堂,一个半小时却已经过去了,在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埋头安静的创作中。所以最后只好作罢,成为了课后小作业。同学们刚刚探头看向诗歌的大门,在小组交流中碰撞出花火,在提笔落字时灵感浮现。问自己什么是诗歌,明白什么是诗歌,了解什么是诗歌,创作好的诗歌是同学们以后的小目标,而苏老师会是那个一直默默引导学生们探索诗歌世界的人。
撰稿:刘玉婷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通识教研】立足教学抓质量,深入检查促提升——记通识教学部期初教学检查
下一条:661期|书院印象:春暖花开季,情浓百人“宴”——记爱莲书院2019级、2020级百人学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