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海德格尔用诗人的目光打量过人类居土之后,留给了我们这样一句话——人类需要诗意的栖居。
作家和诗人的关注点有时是惊人的类似,诗意和栖居这两个映射着理想和现实的词语,在作家的的眼中,永远是值得被探索的议题。在一个合适的契机下,“诗意”和“栖居”这两个充满纠葛的词语再次被翻出,而在长江沿岸的重庆,这两个字正在被一群探索者拾起,将其再次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的《钓鱼城文丛》一直致力于巴渝文化的研究和探寻,在2017年10月到2019年3月,学院针对创意写作第二届实验班开设了《实践写作》课,师生共同在与地域文化挖掘和接轨方面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的方式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写作项目。
(创意写作实验班的学生在钓鱼城民居采风)
《实践写作》课程是创意写作学院与地方文化接轨,由作家老师带领学生进入社会体验生活,完成写作的一门特色课程。《钓鱼城文丛》图书项目自2014年开始,目前已经出版了3辑,共计30本书。《钓鱼城文丛》第4辑正在编撰当中。
以作家毕然老师为指导的《钓鱼城文丛》第4辑系列图书《巴渝民居》,有19位学生参与,他们在一学年内走访了钓鱼城、涞滩、大足、涪陵、丰都、巫山六个具有重庆特色民居的地区,在沿江而居的采访之路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采风结束后又展开了为期6个月的《钓鱼城丛书第四辑》书稿的编写活动。
回望这个过程,这一路的快乐与艰辛都代表着他们已经从一个懵懂的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一个“我手写我心”的作者。
而在采风行走的过程中每段际遇都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虽然已经走过,但那其中的苦与乐化成六段美好的记忆,印刻在青春的年轮上。
鱼城今夕,嘉陵江畔
初见嘉陵江,那江水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迷人,沿江而建的各样民居也令我们大开眼界,钓鱼城则是其中最别具风格的一个,它没有南方建筑的精致小巧,反而多了几分北方建筑的浑厚天然,在水墨画般的嘉陵江畔格外显眼,这是我们选择钓鱼城鱼城村作为主要采访目标的原因之一。
初冬时节,我们一行9人在毕然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鱼城村。鱼城村附近的喊天堡在600年前曾是蒙哥大汗督战阵亡的地方,一代天骄陨落于钓鱼城,致使钓鱼城成为改变世界中古历史的重要城池。在历史光环的辐射下,我们进入了钓鱼城古村的民居,在这里看到嘉陵江畔古村的风貌,采访了帅阿爷和陈爷爷等几位对钓鱼城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从他们的口中了解了钓鱼城的前世今生。
由于我们多数都是第一次进入实践采风环节,所以难免有一些紧张。然而当地居民的热情和淳朴使我们很快的消除了紧张情绪。在采访之前,为了保障质量,老师将诸位同学进行了采访培训和分工组队,所以,此次采访相对顺利,当地的村民还热情的将自家种的柚子和柑橘抱出来分给我们吃。此次采风小组的水金瑜同学在谈及采风时,曾坦言:“在实践写作中,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写稿,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学会的东西远大于在学校直接获得的知识,在采风活动中我们走出校门,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人情的温暖,感受到风景如画的大好河山。我们在欢笑声中懂得友情,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独立,在文字中捕捉感动,采风活动令我受益无穷。”
(行走在大地之书中)
涞滩风物,静美渠江
走近渠江时,会发现它的美是一种极有特点的美,不管是当地人还是一同去采风的5位同学,对渠江的评价通通带有“静美”二字,“乌船过,水波微惊,片刻则静止如初。”是渠江上常见的景象,而位于渠江边上的涞滩古镇比之其静美,则多了几分烟火气。
涞滩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吸引了诸多的目光,600年前的古城墙见证着涞滩的历史,曾经船来船往的涞滩下码头是连接合川、重庆和成都的重要水陆码头,而今由于陆路交通的发达,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我们在涞滩采访了性格爽快的张老爷子和几位渔民,他们在渠江码头上唱了一辈子的川江号子,与我们的游访心态相比,他们对待渠江则更多了几分敬畏,这份敬畏是这浩大的渠江赐予的,也是他们送给我们最生动的一课。
而在本次采访中,也生了一些令人手忙脚乱的意外,用文燕同学的话来讲:“虽然知道采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低估了它对我们心里和生理上的磨炼。”
当夕阳的光辉漫上天空之时,我们踏上了归程,再次回头望向渠江,它依然静美如初,好像停止了时间,也好像将匆匆而过的我们停留在了这里,正如杨兴全同学在离开渠江时写于笔记本上的话:“涞滩,来过便未曾离开。”
涪陵往事,乌江画廊
如果非要给涪陵打一个标签,我想“沉淀”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词了,不论是享誉全国的乌江榨菜,还是深藏于水下的白鹤梁,都在向我们诉说涪陵的种种往事,而此次采访的四位同学更是深入了大山之内,采访了那些将一辈子都付与涪陵的老人们。
在采访中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去采访巴王洞需要经过一条漆黑的甬道,但是这条路能否通往真正的目的地呢?谁也不知道。
大家只能向前走,前面的人拉着后面的人,后面的人拽着前面的人,一起走入这条不知道有没有尽头的黑暗。
当光亮出现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远方缭绕着烟雾的青山,应是上天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它在告诉我们只有敢走入山穷水尽之境,才能迎来柳暗花明之景。
在离开那个小小的村庄后,负责收集人文历史资料的江红同学用“白鹤时鸣”四个字来形容她心目中的涪陵,她写道:“沿途的风光很美,我更喜欢在路上时全身心沉浸的自由,可以不被世俗所累,向着心之所指的方向前行。”而同行的李唯怡同学的则对涪陵的榨菜更加感兴趣,一路走来,她一共采访了三四位涪陵的当地人,不仅摸清了涪陵榨菜与其他榨菜不同的特点,还从一辈子都在榨菜场工作的李爷爷那儿讨教了涪陵榨菜的具体流程,大有自己亲手做一次榨菜的冲动。
在这次的采风中,最值得说道的还是深藏于水下的白鹤梁,不仅仅是因为它历史悠久,还因为白鹤梁凝结着长江沿岸古人的智慧。在白鹤梁博物馆中,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微缩模型令晏思诚同学感慨动容。
(学生们深入民居采访,在民间课堂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足印刻,逝水沱江
位于沱江岸边的大足石刻是远近闻名的石刻文化保护区,正在此次采风中,5位同学在李创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到了宝顶山佛教石刻文化和当地的石雕工艺,在采访中观摩了石刻工艺技法。
在大足的采访中,各位成员曾经2次访问宝顶山上的大足石刻,在山间林荫中倾听着几位石雕技法传承人对石雕手艺的观点,在言谈之间,捕捉到了他们对石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李瑞敏同学在采访没落手艺人时,心生感慨,写下过这样一番话:“也许这个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的普通手艺人,被生活的拮据碾压着,被遥遥无期的未来碾压着,他内心饱受煎熬,但是仍不舍得放开那些石头。这就是中国民间的手艺人,有耐心、安静、执着的手艺人。”
问及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时,她说:“当下,石雕本身就是一种偏小众的文化,而从那几位师傅的穿着与生活状态来看,他们大多过得比较拮据,当我问他们是否想转行,他们都坚定的选择自己的初衷。那一刻,我被感动了,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执着,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勇气,这次的采访给我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堂课,这堂课不是几页书本就能代替的,是刻在心弦上的永远记忆。”
恋恋丰都,三峡记忆
令丰都出名的是“鬼城”这一称呼,可能是为了呼应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呼,丰都总是透露着一股热闹劲儿,不管是令人恋恋不舍的丰都庙会,还是令人垂涎欲滴的辣椒美食,都令去采风的5位同学满载热情。在本次采访中,曾义同学是土生土长的丰都人,她曾经在自己的稿件中写道:“走出丰都,再以丰都人的视角来看丰都,这种感触很奇妙。”
丰都最著名也是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鬼文化”,而无巧不成书,最能体现“鬼文化”的丰都庙会恰巧被大家赶上了,有正能量的鬼神文化让大家耳目一新,除了尽情的在小观山古建筑群中游览,各位的目光还被摆在摊子上的各种麦秆雕刻吸引,被不远处的“神鼓迎宾”仪式所撼动。这种喧闹与传统巫文化相交织的氛围在当今很多地方已经渐渐消失。刘佳玲同学在这座城沐浴着江风穿行,在长江沿岸的民居中体会感知,她在采风后记中写道:“当我真正去爱上一座城市时,下笔的瞬间,浮现的全是那里的场景,一笔下去,都是真实的故事,而真实的存在才最让人心醉。”
魂归巫山,渊源长江
巫山和长江可谓是本次项目的采访地点中,名气最大的区域,每年都有无数人为此而来,同样,它也是该项目中来回路程最远的一个地点。此次采访共有6位同学,他们带着对巫山不同的印象走进巫山神女的地界。
而巫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长江之上飘荡的歌声,都说对歌是一种文化最明显的表达,巫山脚下的歌声也不例外,用李佳忆同学的话来说:“巫山附近的歌声总是带着淡淡的遗憾。”
在对巫山的探索过程中,大家还对位于文峰山上的道家文化了有了深入的了解,对道教在当今的基本现状有了初步认知,乔帅同学在与孙道长和虚无道人的沟通中认识到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传承,也了解了道人修行的艰苦与自律,他说:“巫山这个色彩浓重的地方,一直被人们所好奇,也一直被人们所赞美,这次去巫山,不虚此行!”
(面对绝美江山,同学们不由得欢呼雀跃)
本次活动共历时18个月,由毕然、李创、李天余三位创意写作学院的老师分别带领同学进行实践采风。在最后的6个月内,由毕然老师带头,共11位同学参与稿件的编定与修改,用自己对巴渝民居的理解共同打造了《巴渝民居》一书,同时也学习和了解了制作一本书的全过程。
不论是在实地采风还是稿件修改的过程中,同学们皆有收获,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基本的采访礼仪和技巧,具备了基础的采访能力,同时通过对采访中突发事情的处理也提高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阅历。
正如大多数同学在本书后记中所表达的:这一年我学会了很多,也见到了很多,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也期待更好的明天!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竞技体育】青春似火,激情无限——记2018-2019学年小球公开赛开幕式圆满落幕
下一条:【志愿服务】我校志愿者开展“3·12”植树节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