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早晨,没有恼人的太阳,只有微微的细雨。上周末,移通本应安静的小道因为新生研讨课的开始而热闹起来。大一的小鲜肉们穿梭在各个教学楼之间开始了他们为期一学期的新生研讨课。
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大一新生们,或许对于学习的认知仍然处于中国式教育上,对于大学的课堂也只是初步了解。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为他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学习的平台和方式,能使他们自主、合作的学习,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从而真正投入到大学课堂之中。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刚走进7302的教室,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阵掌声,原来是创意写作中心的肖淑芬老师正在上《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课,她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去推荐自己所喜爱的一本书,以此来研究各个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学生的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们对文学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课后肖淑芬老师告诉我们:开设这堂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大一的同学们拓展世界文化领域的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国际性视野。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平时专业课所涉及不到的东西,对今后的课程也充满期待。
在禅修书院A101教室,那里正在开展一堂独具艺术情怀的课程,由艺术传媒学院王鹤院长和李轶天老师主讲的《情感与艺术》带领大家体验艺术的魅力。走进课堂,同学们正聚精会神的观看着银幕上播放的视频,并认真做着观影记录。影片结束,李轶天老师向同学们分析了影片的拍摄角度和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并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从由老师独讲转向师生合作探究。期间一名参加该课的新生,来自外国语言文学系的李菀莹同学告诉我们:“这堂课不仅仅只是一堂研讨课,它还带给了我们关于美和情感的体验,或许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能够像老师一样去发现更多细微的东西,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的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今年,我校面向所有2016级大一新生,开设了30门研讨课,包含专业研讨课、通识研讨课、基础研讨课三个方向。希望通过研讨课,使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不是只局限于自身本专业。对于今年的研讨课,学校在师资和基础设施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交流、思考和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对他们的想象力进行培养,突出学习的研讨过程,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大一新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周的新生研讨课在淅沥沥的小雨中结束了,但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依旧还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希望每一个大一新生和他们的新生研讨课能够拥有一段难忘的回忆。
(宣传新闻中心大学生记者:赵雅婷)
上一条:【校际交流】公益骨干面对面 聊聊志愿那些事儿
下一条:多维视角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